来源:传递 The Transfer
随着设备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检查手段越来越丰富,图像越来越“清晰”,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影像学检查越来越被兽医所重视。但是受我国兽医知识体系限制,兽医影像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比较低,不足以满足临床兽医的诊疗需要。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于兽医发展尤其是兽医影像学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在谢富强、夏兆飞等老师领导下,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于2018年成立影像学分会,谢富强先生担任首任会长。 分会成立之初,旨在通过影像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小动物临床影像诊断水平。随着行业的发展,分会逐渐从单纯的继续教育组织功能,完善至包括继续教育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影像专科认证辅助、技术研讨交流等工作。自2018年11月15日在北京圆山大酒店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成立影像学分会以来,先后完成会员大会2次,线下继续教育课程2次,线下系列培训课程3次,线上17次。活动包括团体标准解读、新技术交流、专项技术培训、病例研讨等形式,内容涉及超声、普通放射学、高级影像学、影像学联合应用、专科影像学等方向。 “立足于影像技术进步、服务于临床兽医需求、着眼于行业发展”,影像学分会注定将成为兽医众多公益组织中耀眼的一颗明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2000年~2007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作为第一届兽医临床本硕连读生,师从谢富强先生,主要进行兽医影像学相关研究。 2007年至今,就职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主要从事宠物疾病诊疗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学分会会长、瑞派宠物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影像学顾问、中国兽医协会影像专科委员会委员等。 我的高考第一志愿不是兽医专业,我是被调剂到兽医专业的。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众多大师日常授课的影响下,我逐渐清晰了对兽医专业的认识。2003年那个寒假正好也没别的事儿,我就去学校的动物医院“闲逛”,一下子被当时的工作场景和要做的事情所吸引了。看到我们老师在和动物主人交流的时候,主人眼里流露出的那种对医生的信任和对动物的爱护,让我一下子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是一个很有温度的职业,我突然就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去做的。 同样是那一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7年制临床兽医研究生的“本硕连读”,我有幸入选,并跟随谢富强老师从事影像学学习。我当时对影像学是什么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有机会跟着叶晓敏师兄去X光室拍片、洗片、出报告......。可能做的多了,我所拍的X线片质量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被动物医院的老师认可,我也就逐渐有了成就感。2004年,正好赶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在农大进行超声的培训(这可能是国内超声培训的“黄埔第一期”),我有幸去帮忙进行实操准备,也跟全国的影像学前辈们“偷师学艺”不少,逐渐对影像学有了清晰地概念。在之后的几年中,在谢老师的引荐下,我开始参与国外影像学教材的翻译、跟随国外老师系统学习影像技术、尝试进行病例总结撰写论文、梳理影像库存进行授课交流,逐步立志成为一名兽医影像的专科医生。 影像科医生作为一个医疗的“幕后”工作者,没法直接看到患者康复,也极少受到患者的当面感谢,很多时候,常常被人误解就只是一个“拍片的”,而实际上,影像医生是临床医学的“眼睛”,影像学在精准诊疗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病人的医生,而且还是医生的医生。因为临床医生的诊治,离不开影像科医生的判断。影像科医生能够帮别人解决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其他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动物有肾脏的问题,那这个肾到底怎么样?它不好到什么程度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这就需要影像医生帮助他们去看到这个肾脏的真实场景,所以影像医生实际上是帮助其他的医生在看病过程中更加直视化、可视化。 影像学是一个有意思的学科。每一次影像学的判读都是对临床病例中复杂的内容进行剥丝抽茧的过程。它的变化很多,会出现“一图多病”、“一病多图”,每天都会有新奇的东西到你的身边来,这是一个很有猎奇感的学科。 作为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学分会会长,我的主要工作包括和团队其他老师共同服务于全体会员的影像学需求、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学科未来发展规划、应答会员需求、调研行业发展趋势等工作。 随着专科化水平越来越高,影像科在未来除了设备的更新和进步之外,更可能会出现三种趋势:深耕、细作、前瞻。所谓“深耕”,就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高级影像学、介入影像等方面;所谓“细作”就是结合临床病例的类型和分布,针对专科病例的影像学,比如猫科影像学、肿瘤影像学等等;所谓“前瞻”,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比如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远程诊断、分子影像学的临床应用等。 在<Textbook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Radiology (6th Edition)> (这是一本经典的兽医影像学的教材)中有一句话:X线影像判断不仅仅是"科学",更应该是"艺术" (Ra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is more of an art than a science)。所以,我希望每一名影像科医生都是一个艺术家,从事不同“流派”的艺术家! 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学分会副会长 卓越兴华动物医疗诊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全心全意连锁动物医院技术总监 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2005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2008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主讲《宠物影像技术》和《宠物内科》专业核心课程。主编《宠物影像技术》、《宠物影像技术综合实训》教材,主译《小动物B型和M型超声心动检查技术》、《小动物影像医师X线实训宝典》,参译《犬猫X线与超声诊断技术》、《犬猫X线解剖图谱》等多部专业著作。 从业至今主要从事小动物影像诊断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2011年开始进行国内小动物超声检查系统培训,曾多次担任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继续教育讲师,北京宠物医师大会影像专场讲师。 擅长兽医影像技术及肿瘤影像介入诊治。 2005年,我有幸拜读于谢富强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学位,从此与兽医影像结缘。当时兽医影像技术主要还是普通的X线检查并水洗X线胶片,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是犬肠系膜静脉门静脉造影技术相关内容,依旧以X线技术为研究对象。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引入了国内最早一批彩超设备,使得我在毕业之前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国内兽医最前沿的影像检查工具,为后续继续从事兽医影像工作奠定了基础。2008年我研究生毕业,刚好有机会进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从事专任教师工作,并主讲《宠物影像技术》课程。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专业技能要与市场同步,这就要求我必须参与临床,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应用前沿的影像技术。2017年我所兼职的全心全意连锁动物医院总院,同时投入使用了CT和核磁影像检查设备,并与美国普渡大学影像专家达成3年技术支持合作协议。当时国内CT、核磁也刚刚起步,借助于国外的成熟资源可以更规范的进行系统学习。 目前我除了日常学校教学工作之外,专业技术方面主要进行CT、MRI报告判读及复杂病例影像会诊工作,尤其在肿瘤影像诊断方面我投入了更多精力,同时也在进行兽医影像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作为影像分会副会长,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配合会长进行培训题目的调研,根据自己的专长亲自参与或推荐合适的优秀医生,进行大会讲座分享及行业继续教育培训。 影像学作为客观检查的必要工具,对宠物诊疗行业的深度发展必不可少。目前,国内硬件设备的普及已经比较到位,软件方面的人员技能还有待大幅提升。 影像专科医生的配备应该与医院的规模及定位相关,临床医生需要掌握的影像技能与影像专科医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相差较大。当前的影像专科医生都是自然长成的,还没有出现大量的刻意训练出来的影像专科医生。未来随着专科化发展,医生诊疗的边界会更加分明。什么样的影像技能是门诊医生必须掌握的,什么样的技能是影像专科医生应该达到的水平,需要我们影像分会大力普及推广,一起为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影像科主任 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分会副会长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 中国兽医协会影像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兽医杂志》审稿人 日常负责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影像科的管理和临床诊断工作。X线、超声、CT、MRI的年病例量约3500例。 负责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影像专科住院医师培养方案的制定。 组织举办中国农业大学影像专科系列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小动物医学临床诊断技术论坛等活动。 参与《犬猫脊柱X线造影技术操作规程》《犬猫CT扫描操作规程》等团体标准撰写。 曾参译《兽医放射诊断学》《犬猫放射影像拍摄判读指引》《小动物内科学》《小动物外科学》等书籍,并于《中国兽医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获得第十五届北京宠物医师大会杰出青年兽医奖。 获得2021年中国兽医协会“了不起的宠物医生”临床杰出影像专科医生奖。 大学本科时期我就决定未来要进入到临床,但当时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在医院的实际临床中对于各科的概念都还不是特别清楚。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也还没有清晰。念了研究生以后,刚好跟随谢富强老师研究影像方向,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了很多影像相关的知识,逐渐被影像学所吸引。 影像作为诊断的一部分要看图说话,但又不仅仅是看图说话,它要求我们结合临床病史或者各种检查的结果去综合分析,根据细节去诊断,让我有一种探案的感觉。同一个病症,它的鉴别诊断会有很多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出判断按概率顺序排好,甚至有时我们可以帮大夫把其他可能性都排除掉直接确诊,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非常有意思,所以毕业以后我就继续留在影像方向工作了。 我们总是说影像学不过是近些年才刚刚新兴火起来的一个学科,最早国内宠物诊疗行业刚刚发展起来时,影像学并不被重视,因为影像其实是高度依赖设备的一个学科,前期没有这些设备打底纯靠人,其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当我们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慢慢都挣到了一些钱后,通常也是先配备实验室方面的设备,其次才会考虑影像这方面。所以,最早我刚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可能医院里有个x光机就已经算是开展影像学科了。逐渐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家就开始购入超声,最初是黑白超,近几年彩超也逐步普及起来,一些头部的医院开始购入像CT、核磁这种大型的设备,未来还会有透视、放疗的一些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以后,只要东西一用起来就会发现对临床的帮助太大了,并且医院的流水能上来和往这方面投入设备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学科也就被大家重视到了。 上完设备以后,对于影像人才的需求就显露出来,但是,影像方面在本科期间学的是非常基础的,有些学校本科甚至是没有影像学相关的课程的。所以,大家开始发现有了设备,但是真正在做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够。因此,这几年大家对于影像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起来,之前我注意到临床培训中很多人会选择一些临床基础的课程,而现在选择学习影像的医生越来越多,我们分会也组织了不少影像学的基础课程,最近还刚刚尝试上线一场高级的实操班,选了一些高精尖的内容,期待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另外,影像以前不细分,门诊医生直接就做影像判读和诊断了,一些影像技师专门的工作,有的是影像医生来兼职的,有的是其他助理来兼职的。而现在在一些头部的大医院开始进行细分,在基层的一些医院,虽然可能还是没有办法分的那么细,但有一些医院已经开始有专门的影像医生了,对此,我们已经很欣慰了。 最后,现在可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因为影像是纯图像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有可替代性的,在人医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甚至经过调试,机器判读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人类,那么,机器到底会不会替代我们?我想对于我们操作的人来说,现阶段不用担心,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依靠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去对动物诊疗做一些分析,把这些疾病诊断的更精准。所以,它的出现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更何况人医现在都还没有办法替代影像医生,动物这方面就更还远,我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技术,把我们的诊疗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硕士 北京芭比堂动物医院望京分院院长 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理事 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学分会秘书长 中国兽医协会宠物诊疗分会理事 新瑞鹏集团影像学培训讲师 北京宠物医师大会讲师 多地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讲师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外聘讲师 获得: 第十七届北京宠物医师大会杰出青年兽医奖 中国兽医协会兽医影像菁英奖 新瑞鹏集团大医精诚奖 新瑞鹏集团优秀讲师 临床专长:外科、骨科、软组织及骨科手术、X线与B超诊断技术。 兽医专业就业通常有三个方向:临床、预防和基础。本科期间在课上,无论是进行临床操作,还是进行一些实验和临床锻炼,我都非常感兴趣,也能手到擒来,所以,我就决定以后要进入到临床外科方向。影像学当时也属于外科学的范畴,在那时国内的兽医临床影像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本科期间我们没有专门的影像学课程,只是偶尔可以接触到超声等影像方面的设备,即便如此,我依然对影像产生了一些兴趣。刚好,考研决定方向的时候同为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师兄正跟随中国农业大学的谢富强老师进行影像学方向的学习,看他聊起影像学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状态我也心生向往,并且从他口中我也相信未来影像学必定是一门非常有前途的学科,最终我考取了谢老师的研究生开始进行影像学的学习。 因为本科没有系统学过影像学,所以研究生期间我基本上是从头去跟着谢老师的本科生一起学习,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影像学的相关科室进行轮岗,去做X线的操作。那时校兽医院只有放射科,没有影像科,后来我们这些谢老师的研究生就在谢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去翻译学习,每人攻读一部分影像学内容,比如有人分到生殖系统,有人分到消化系统,有人分到淋巴结等等,互相讲课培训把全部内容熟练掌握,慢慢的把影像科建立起来了。这段经历让我见证了影像学的变化,被它深深吸引,这个过程也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了影像学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是我们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离开影像,诊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影像的发展非常迅速也越来越重要,从x光到普通的黑白超,再到彩超,然后是DR、CT、核磁、内窥镜等高级影像设备越来越多,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 随着国内小动物诊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高级影像设备已经和发达国家没什么区别了,甚至要超过其他的一些国家。在技术上,我们的基础判读技术也和国外差距不大,只是在高级影像上还需要大家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深造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我也仍在不断的致力于影像学的学习。同时,作为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影像分会的秘书长,我也在协助分会的大家进行会议和课程的统筹安排,为会员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我想在这种巨大的病例量和大家共同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技术的大幅提升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