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光临维宠宠物导航网!

维宠宠物导航网

153-2012-0258

Data base
数据库+

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报告

2022年投资策略报告:养殖复苏,种业振兴

2021-11-17 1092 返回列表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01

核心观点

2021年的农业行业有挑战亦有机遇,养殖亏损、成本高涨、消费低迷、种业振兴等成为过去一年的主题词。展望2022年,我们建议重点把握生猪养殖产业复苏和种业振兴两条投资主线,同时关注其他细分赛道龙头的中长期配置机会。


生猪产业链:寻找行情反转拐点,把握养猪股的三重投资机会。
2021年国内生猪养殖市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非瘟疫情的散点爆发让市场误判为高猪价的景气行情仍能延续,然而伴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尤其是上半年集中压栏导致肉猪出栏体重异常偏高,猪肉供应已然过剩,行业迅速跌入寒冬,再叠加饲料成本的持续攀升,生猪养殖场(户)陷入深度亏损。虽然,四季度以来由于需求端的回暖和养殖端的惜售,猪价出现明显反弹,但当前产业链整体供大于需的格局依然未能扭转,产业链依旧处于趋势性下行通道。展望明年,若能繁母猪产能能够持续去化,生猪市场供大于需的局面或将逐步缓解,行业基本面拐点有望到来。


种业:种业振兴持续推进,板块迎来景气上行区间。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从国内种业现状出发,供给端国内玉米种业经过五年的供给侧改革,杂交玉米种子去库存较为明显,需求端则由于饲用需求的增加带动市场对种子需求的提升,玉米种子供需形势已转为总体平衡略有盈余;与此同时,玉米价格整体维持较高水平,带动国内玉米种业景气度回升。从中长期来看,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应用有望推动行业格局改变,利好优质龙头企业。


动物保健:重成长、轻周期,挖掘板块新增长点。饲料:原料压力或有缓解,成本管控仍是核心竞争力。宠物:消费低迷致短期承压,国货崛起仍为投资主线。


投资建议:①生猪产业链:推荐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建议关注正邦科技、龙大肉食等。②种业:推荐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龙头、大北农、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③禽产业链:推荐圣农发展。④动物保健:推荐瑞普生物、生物股份、普莱柯、科前生物、蔚蓝生物等。⑤饲料:推荐海大集团。⑥宠物:推荐中宠股份、佩蒂股份等。

02

风险提示

突发事件导致市场行情大幅波动的风险,养殖行业疫病的风险,政策不确定的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极端天气的风险,下游消费持续低迷的风险等。

生猪产业链:寻找行情反转拐点,把握养猪股的三重投资机会

2021年国内生猪养殖市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非瘟疫情的散点爆发让市场误判为高猪价的景气行情仍能延续,然而伴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尤其是上半年集中压栏导致肉猪出栏体重异常偏高,猪肉供应已然过剩,行业迅速跌入寒冬,再叠加饲料成本的持续攀升,生猪养殖场(户)陷入深度亏损。虽然,四季度以来由于需求端的回暖和养殖端的惜售,猪价出现明显反弹,但当前产业链整体供大于需的格局依然未能扭转,产业链依旧处于趋势性下行通道。展望明年,若能繁母猪产能能够持续去化,生猪市场供大于需的局面或将逐步缓解,行业基本面拐点有望到来。

1.1

供给端:供应宽松局面有望缓解,关注能繁母猪去化节奏

产能迅速恢复导致供给宽松。2021年初,非瘟疫情的散点爆发让市场误判为高猪价的景气行情仍能延续,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较高,上半年我国生猪产能以较快速度持续攀升,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基本恢复至非瘟疫情前水平。与此同时,商品猪出栏量的提升速度也在加快,涌益咨询样本点数据显示,2021年6月全国生猪出栏数同比增幅达到94.98%。此外,养殖户集中压栏进行二次育肥也导致肉猪出栏体重偏高,生猪供给呈现宽松态势。

产能去化趋势显现,供给宽松态势有望缓解。进入今年下半年,深度亏损使养殖场(户)开始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今年7月以来持续环比下降,行业整体产能去化趋势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同比+16.7%,较二季度末-2.3%。非瘟疫情以来,生猪产能扩张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三元母猪,而养殖场(户)也在遭受亏损时优先选择淘汰低效的三元母猪。总体上看,这一做法使得养殖业PSY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元母猪出清对产能造成的影响。若按照农业农村部近期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中设定的3700-41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则当前母猪去化幅度仍有9-21%的空间,行业仍需持续去产能。

未来能繁母猪产能去化节奏值得进一步关注。当期的能繁母猪存栏基本决定着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情况,若出现养殖场(户)被迫宰杀高效母猪以去化产能,或后备母猪无法及时投入生产等情况,则产能去化有望加速,可预期的周期拐点有望到来;不过当前随着猪价的快速反弹,养殖场(户)去化意愿或有所降低,产能去化速度或有所放缓,周期底部可能被拉长。长期来看,随着非瘟疫情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以及低效母猪持续淘汰,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养殖效率和防疫能力将有明显提升。

1.2

需求端:猪肉消费短期有望回暖,长期或维持稳定态势

需求端恢复速度慢于供给,短期有望持续回暖。从需求端看,非瘟疫情后居民猪肉消费能力有所恢复,但2021年上半年需求端的恢复速度慢于供给端,进一步加剧了生猪产业链的供需矛盾。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增长60.9%,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5.2%;涌益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10月屠宰企业开工率已恢复至约64.6%,处于过去5年的较高水平。四季度随着猪肉消费旺季来临,一些地区腌腊需求增加叠加天气转寒,市场接货积极性有望持续走高,预计短期内猪肉消费有所提振。

长期来看猪肉消费端持续上升缺乏驱动力,预计将维持在稳定水平。尽管新冠疫情趋于稳定叠加猪价下跌使得居民的猪肉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长期来看猪肉消费端仍缺乏大幅增长的驱动力。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在非瘟疫情后有所改变,长期高企的猪价使得一部分猪肉市场被其他替代品如禽肉和牛肉等占据。预计未来猪肉消费会缓慢恢复,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例将会维持在50%-60%之间。

1.3

猪价随供需矛盾缓和有望小幅回升,产业链持续向盈亏平衡靠拢

2021年前三季度猪价快速下行,10月需求提振带动猪价反弹。2021年前三季度,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屠宰企业复工复产,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叠加消费恢复缓慢导致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猪价进入快速下行通道。中秋、国庆消费旺季来临之时,猪肉价格也没有出现明显反弹。根据涌益咨询数据,生猪均价由年初最高的36.72元/公斤跌至10月初最低9.96元/公斤,跌幅超过70%。进入10月中下旬,由于中小养殖户惜售压栏和规模化养殖企业控制出栏节奏,叠加需求端有所提振,猪价出现快速反弹。

短期内猪价或有一定支撑,行情反转拐点与产能去化节奏密切相关。随着消费旺季来临,预计四季度猪肉消费需求的提振会带动猪价进一步走强,猪价或维持在阶段性高位震荡。展望2022年,预计猪价或呈前低后高走势,春节后由于供给端仍偏宽松叠加需求端的回落,猪价有望出现二次探底,随后若供给端压力能够逐步减轻,猪价有望重拾上行,周期或迎来反转。不过,上述假设需要建立在产能持续淘汰的基础之上,若以当前的供给端去化幅度和节奏来看,产能出清或许仍需时日,且出栏均重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变量因素,真正的周期拐点仍需持续观察。

养殖户降本增效推动成本下降,产业链盈利能力逐渐恢复。从成本及利润端看,非瘟疫情以来养殖业防疫成本提升以及饲料价格走高导致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上升,而随着前期猪价的持续快速下跌,养殖场(户)陷入深度亏损,但当前市场反弹迅速,整体亏损时间有限,恐导致存栏去化深度不足,这也是对周期拐点判断的扰动因素。随着养殖场(户)通过积极淘汰低效母猪等方式降本增效,预计未来一年整体养殖成本将有所下降,不同养殖场(户)之间的成本差距也将有所收窄,养殖盈利水平预计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根据博亚和讯网的预测,生猪养殖产业链上游的种猪、仔猪及商品猪销售环节预计将在2022年维持在盈亏平衡水平附近,而下游的屠宰端有望重新获得较好的盈利水平。

1.4

从猪周期角度看养猪股投资的三重机会

1.4.1 我国猪周期特征总结:能繁母猪存栏与猪粮比是重要指标

2006年来,我国共经历4轮猪周期。猪周期是指生猪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完整的生猪生长繁育周期在18个月左右,再加上生猪价格上涨刺激补栏所用时间和供应增加带来价格下跌的时间,我国一轮完整的猪周期一般在4年左右。从2006年以来,我国共经历过4轮猪周期:第一轮猪周期为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共持续46个月;第二轮猪周期为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共持续48个月;第三轮猪周期为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共持续49个月;第四轮猪周期为2018年6月至今,目前已持续41个月。

能繁母猪存栏变动是预测未来猪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生猪的生长繁育周期中,从能繁母猪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需要10-11个月,因此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会决定约10个月后生猪供应量的变化方向。通过对比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变动以及10个月后的生猪均价,我们能够发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变动与10个月后生猪均价呈明显的负相关,因此当前的能繁母猪存栏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猪价变动。


养殖利润是驱动能繁母猪存栏变动的重要因素。当养殖利润提升,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提升一般开始于养殖利润由负转正后。而当出现连续深度亏损时,养殖户会对后期预期悲观,从而加快淘汰母猪。因此,当养殖业经历了连续的深度亏损后,能繁母猪产能去化会明显加速。除养殖利润外,重大疫情、环保政策等因素也会共同影响能繁母猪存栏的去化幅度。

猪粮比跌至5:1左右时往往猪价见底。每轮猪周期底部猪价都会跌至成本线以下,从过去的几轮猪周期来看,每当猪粮比跌至5:1左右时,猪价即见底,随后由于养殖户深度亏损去产能进程加速,猪价会出现反转。不过在每轮猪周期中,猪粮比有可能多次见底,因此猪粮比跌至5:1时并不一定代表一轮周期的结束。

1.4.2 猪周期中养猪股投资的三重机会

通常一个完整的猪周期中,生猪板块的股价走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上一轮周期(2014-2018年)为例,生猪板块股价走势经历了:1)预期猪价见底阶段;2)猪价上涨,利润兑现阶段;3)个股α阶段(牧原股份走出独立行情)。
第一阶段:预期猪价见底行情。这一阶段主要为2014年1-8月,各公司均有不错的涨幅,在此阶段,股价的上涨与公司的业绩无关,生猪板块处于微利甚至亏损期,取决于公司的成本水平,驱动股价的核心因素在于市场对猪价拐点预期的建立。
第二阶段:猪价快速上涨,利润兑现阶段。2015年猪价开启快速上升,2016年5月达到周期顶部。在此期间,生猪板块具有两次较明显的收益,其中第一次收益最明显,为2015年3月-8月。在此期间,猪价快速上涨,涨幅为59.8%;股价方面,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雏鹰农牧期间最高涨幅分别为129.5%、180%、89.9%,期间曾受大盘大幅调整有所回调,大盘调整结束后,生猪板块继续强势补涨。
第三阶段:个股α阶段。2016年6月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明显收窄,猪价开始下跌,此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通道。2017年6月-2018年1月,牧原股份在猪价下行期间走出独立行情,期间涨幅达到176.3%,较沪深300相对收益为147.9%。

种业:种业振兴持续推进,板块迎来景气上行区间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从国内种业现状出发,供给端国内玉米种业经过五年的供给侧改革,杂交玉米种子去库存较为明显,需求端则由于饲用需求的增加带动市场对种子需求的提升,玉米种子供需形势已转为总体平衡略有盈余;与此同时,玉米价格整体维持较高水平,带动国内玉米种业景气度回升。从中长期来看,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应用有望推动行业格局改变,利好优质龙头企业。

2.1

基本面:杂交玉米种子供需改善,杂交水稻种子供给过剩

2.1.1 杂交玉米种子供需总体平衡略有盈余

2021年全国杂交玉米落实制种272万亩,比2020年增加39万亩,增幅为17%。今年落实制种面积虽然相较于2011-2017年仍处于低位,但在市场需求回暖,库存压力减轻等利好因素影响下仍有小幅回升。按照类型划分,普通玉米制种面积落实241万亩,较去年增加41万亩,增幅为20.5%;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则分别落实制种26万亩和4万亩,较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省份划分,甘肃、新疆(包括新疆兵团)制种面积合计占全国77.9%,2021年甘肃、新疆、新疆兵团三地制种面积较去年分别增长9%、85%、29%。

部分地区受到天气影响有不同程度减产。西北基地平均制种单产为395公斤/亩,受前期低温阴雨和后期高温天气影响,整体产量较正常年份减少10-15%,较丰收年份减少20-25%。西南基地平均制种单产为220公斤/亩,由于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整体产量较正常年份减少5-10%,较丰收年份减少10-15%。东北基地平均制种单产为300-320公斤/亩,产量整体和正常年份相当,但内蒙古鄂尔多斯前期受风沙和低温影响,较正常年份减少30-40%。2021年全国平均制种单产为366公斤/亩,同比下降5.67%,为近四年最低值。

2021年新产杂交玉米种子9.93亿公斤,处于历史低位。2021年新产杂交玉米种子9.93亿公斤,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相比2020年略有回升,增加近9000万公斤,增幅近10%。2021年杂交玉米种子平均售价为26.01元/公斤,同比增长2.0%。

2022年杂交玉米种子供需形势预计将总体平衡略有盈余。2021年新产杂交玉米种子9.93亿公斤,与4.77亿公斤季末有效库存相加,可得下年度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约14.7亿公斤。若2022年玉米粮价继续保持1.3元/市斤水平高位运行,则大田玉米商品种子需求将继续保持11亿公斤以上,若按照11.5亿公斤的商品种子用量计算,2022年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充足。明年春季种子市场结束后,玉米种子有效库存将降至3亿公斤(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未来两年的杂交玉米种子供需形势将为总体平衡且略有盈余。

2.1.2 杂交水稻种子供给过剩状况将加剧

2021年杂交水稻市场回暖,全国制种面积158万亩,比2020年增加37万亩,增幅为31%。在2018-2020年“杂交改常规”趋势下,杂交水稻制种面积阶段性回调。2021年在政策和高粮价的双重影响下,杂交水稻市场回暖,制种面积重回接近2018年水平。2021年我国杂交水稻落实制种面积在近八年中排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制种面积增幅为31%,达近七年最高增幅。按照类型划分,2021年杂交早稻、杂交中稻、杂交晚稻制种面积占比分别为18%、59%、23%,制种面积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按照省份划分,福建、湖南、四川、江西、江苏和海南六省制种面积合计占全国的84%,且各省制种面积同比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

受8月连续阴雨或高温影响,部分主产区有不同程度减产,全国单产仍然实现同比增长22.3%。四川全省多数基地因8-9月持续高温平均减产10%;湖南、福建部分基地的种子因高温逼熟出现饱满度低和裂颖现象,平均减产8-10%;江西8月遭遇连续阴雨和高温天气,稻曲病、黑粉病发生较重,平均减产30%;江苏则因8月中下旬连续阴雨影响授粉,黑粉病发生较重,平均减产15-20%。2021年全国平均制种单产据初步统计为170公斤/亩,比去年增加31公斤/亩,增幅为22.3%。

2021年新产杂交水稻种子2.67亿公斤,比2020年增加近1亿公斤,增幅近60%。2021年随着杂交水稻市场回暖,企业产能大幅释放,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增速达到60%,为近十年增速最高值,一举扭转了2018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整体而言,今年属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丰收年:制种面积、制种单产较2020年实现双增。2021年杂交水稻种子平均售价为56.1元/公斤,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预计2022年杂交水稻种子供给过剩状态将加剧。从供给端来看,2021年杂交水稻种子季末有效库存约0.84亿公斤,与2021年新产种子2.67亿公斤相加,可得2022年杂交水稻商品种子有效供给量将超过3.5亿公斤。从需求端来看,预计2022年杂交水稻大田用种与出口需求合计2.35亿公斤,种子供给量超出需求量约1.15亿公斤,总供种量与总需种量比例预计达到145%,2022年杂交水稻种子供应过剩的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2.2

政策面:政策密集出台加快种业振兴步伐

政策密集出台支持种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种业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其中《种子法(修正草案)》通过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环节、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以及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引导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预计今后将通过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转基因相关法律法规、种业核心技术研发激励等举措推动种业振兴。


重要文件迎密集修订,转基因商业化渐行渐近。2021年11月12日,农业农村部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三部种业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形成《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部分种业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同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三点内容值得关注:①四项文件集中修订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共同推动转基因品种从审定、生产到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发展,标志着转基因品种商业化推广在我国真正实现了有据可依;②转基因品种审定办法修订本着从简从便的原则,对审定过程中很多要求做了简化,如“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可简化试验程序,只需开展一年的生产试验;申请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不在受体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范围内的,应当开展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这对于部分已经具有转基因品种储备的企业,无疑会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加快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的进程;③转基因研发门槛相对较高,种子公司与性状公司合作的门槛亦随之抬高,未来行业竞争格局越来越清晰,拥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有望突围,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行业兼并重组或成为趋势。

2.3

展望:转基因品种商业化有望推动行业格局改变

转基因推广有望带来种业行业变革。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壁垒较高,其具备研发周期长(约需13年)、投入的费用较高(约1.36亿美元)的特点。当前我国玉米连续三年产不足需,库存处于低位,且同时受到草地贪夜蛾的威胁,而大豆自产不足,高度依赖进口,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将带来产量的提升并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已有四个玉米和三个大豆性状获批了转基因安全证书,后期一旦商业化推广,将推动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带来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2.3.1 国内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推广市场规模预测

若以国内玉米种植面积6.2亿亩测算,参照国内杂交玉米种子价格(约56元/亩),考虑到转基因种子成本更高且经济效益更好,假设其价格为杂交玉米种子的1.3倍(约72.8元/亩);同时假设转基因玉米渗透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以第T年为转基因品种大规模推广的元年,至T+4年可提升至50%,则其市场规模至T+4年为225.68亿元。参照国内种企在行业景气度较好时的利润率水平,假设种子公司净利率为30%,则对应T+4年国内转基因玉米市场利润规模为67.70亿元。

2.3.2 国内转基因大豆商业化推广市场规模预测

同理,若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1.5亿亩进行测算,参照国内杂交大豆种子价格(约35元/亩),考虑到转基因种子成本更高且经济效益更好,假设其价格为杂交大豆种子的1.3倍(约45.5元/亩);同时假设转基因大豆渗透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至T+4年可提升至50%,则其市场规模至T+4年为34.13亿元。参照国内种企在行业景气度较好时的利润率水平,假设种子公司净利率为30%,则对应T+4年国内转基因大豆市场利润规模为10.24亿元。

动物保健:重成长、轻周期,挖掘板块新增长点

动保板块是兼具周期和成长的典型板块。2021年下游养殖行业处于景气周期低点,养殖企业降本增效的诉求逐步显现,对上游动保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压力,但头部动保企业仍然展现出较强的逆周期性和成长动力。展望明年,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提升以及饲料端禁抗的落地实施,仍有望带来动保产品需求增量。随着行业格局的演变,未来研发创新能力将成为动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联多价苗、基因工程苗等新产品的研发进程以及头部企业在宠物赛道的布局情况值得密切关注。

3.1

非强免猪用疫苗弹性释放,禽用疫苗市场承压

非洲猪瘟后周期国内动保市场快速升温。受非瘟疫情影响,2018年动保行业整体承压,随着疫情逐渐平缓,下游生猪存栏快速恢复,规模化养殖场防疫投入不断增加,动保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根据中国兽药协会数据,2018-2020年,国内动保市场整体规模由458.97亿元增长至约6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2%。2020年,兽用生物制品及兽用化药销售额分别占整个市场规模的约23%和77%。

2021年1-10月猪用疫苗批签发数同比保持增长,禽用疫苗批签发同比下降。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持续恢复带来动保产品需求提升,而当前生猪存栏已接近恢复至非瘟前水平,全行业猪用动保产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主要猪用疫苗产品批签发数增速均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同比增长态势,其中猪伪狂犬疫苗在2021年1-10月累计批签发数同比增长约36.5%,增长较为明显;猪瘟及猪圆环疫苗同比增速也分别达到22.83%和21.58%。禽养殖行业的低迷行情对禽用疫苗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2021年1-10月,主要禽用疫苗批签发数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3.2

养殖规模化及禁抗令催生动保需求增量,关注非瘟疫苗研发进展

下游养殖业规模化趋势明显。非瘟疫情之下,下游养殖业结构面临重塑,中小散户逐步退出市场,养殖规模化趋势加速。2020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7.1%,同比上升4.1pcts,且这一比例还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2019年9月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至2022年应达到58%左右,至2025年将达到65%以上。

养殖规模化率提升将催生动保产品的需求增量,头部动保企业重点聚交大客户市场。由于非洲猪瘟等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疫病蔓延会使得疫病在规模化养殖场迅速传播,遭受比散户更大的损失,规模化养殖场会更加重视防疫投入,因此相较于散养户,规模化养殖场的头均防疫费用更高。从医疗防疫成本占生产总成本比例来看,大型养殖集团(以牧原股份为例)的医疗防疫成本比例高于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更高于散养户。因此,养殖业规模化率的提升将是驱动动保产品需求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头部动保企业纷纷调整营销策略,重点聚交大客户需求,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产品综合解决方案等多种手段迎合大客户需求。

“禁抗令”的实施导致减抗替抗类产品需求增长。2020年7月1日起,全国饲料生产企业已全面停止生产含有抗生素的商品饲料添加剂。随着“禁抗令”的落地实施,依靠含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提升养殖效率的养殖模式已不可行,因此在这一传统模式下饲养的禽畜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计会有所下降,而这会进一步推动养殖业实施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模式,兽用疫苗等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提升。长期来看,饲用替抗产品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饲用替抗产品为发酵饲料、酸化剂、中草药及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非瘟疫苗的研发进展仍值得关注。非洲猪瘟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非瘟疫苗的上市将为动保市场带来增量。哈兽研在2020年10月已完成安全评价生产性实验和第二阶段临床实验。目前国内非瘟疫苗大规模生产工艺可行,但产品上市仍需经历三期临床实验、疫苗注册及生产等流程,且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非瘟疫苗的研发进展以及参与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仍值得持续关注。

3.3

研发创新竞争时代来临,宠物动保有望成为增长点

新兽药注册数据稳步增长,化学药品及诊断试剂增速较快。2014年以来,我国年度新兽药注册数据呈增长态势,动保行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增强。2020年,我国新兽药注册数量为70个(包括化药、中兽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等),过去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42%。2021年前十个月我国新兽药注册数量为64个。从新兽药注册品类来看,2020年国内新注册的兽药产品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为主,化学药品及诊断试剂相比2019年均有明显增长。

研发创新水平将成为动保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版GMP的实施大幅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对动保企业的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头部动保企业都在努力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打造实力更强的研发队伍。2019-2020年几家上市动保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均超过10%,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也保持稳定。未来,产品的研发能力将成为动保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具有研发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多联多价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将成为动保企业的重点研发方向。面对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以及禁抗政策的全面落地,高效的兽用疫苗有望在未来防疫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多联多价苗可以大大提升疫苗的接种效率,实现“一针多防”,减轻养殖户负担;而基因工程疫苗相较于传统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两者将是未来动保企业研发创新的重点发力方向。这两类疫苗的研发周期较长,企业通常需要在相关产品的研发方面进行长期布局。目前,主要动保上市企业纷纷展开多联多价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相关技术布局。

宠物主对国产疫苗信任度逐渐上升。目前国内宠物疫苗及药品市场仍以海外企业为主导,以宠物疫苗为例,国内宠物疫苗90%以上被硕腾、勃林格和拜耳等多家海外企业的产品所占据。尽管进口产品占据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但随着国产宠物疫苗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进口产品经常出现的断货等供应不稳定因素,宠物主对国产宠物疫苗的信任度和消费意愿逐渐增强。《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约52.9%的宠主愿意尝试国产疫苗,较2019年上升了2.6pcts;约37.2%的宠主信任国产疫苗,较2019年上升16.4pcts。


宠物疫苗和药品市场空间广阔,宠物动保将成为动保企业的重点布局方向。从市场空间看,以兽用狂犬病疫苗为例,2020年,我国兽用狂犬疫苗的接种率约49.4%,较2019年上升2.2pcts。按照发达国家已大范围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消除狂犬病的成功经验,我国兽用狂犬病疫苗的渗透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随着国内动保企业相继发力宠物产品,提升研发能力,国产替代潜力巨大。目前头部动保企业纷纷布局宠物疫苗和药品的研发和推广,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饲料:原料压力或有缓解,成本管控仍是核心竞争力

今年饲料行业一方面面临玉米、豆粕等原料持续涨价的压力,导致饲料价格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由于能耗双控、限电限产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导致饲料供给较往年偏紧。下游需求亦出现结构性变化,生猪存栏高位导致猪料大幅增长,进而带动饲料需求走强;禽料需求同比有所下滑;水产饲料产量同比增长较大。中长期来看,饲料消费量将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4.1

上游:原料价格上涨致饲料产品持续提价

饲料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主要系原料价格涨幅较大。Wind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主要饲料产品价格一直处在高位,截至2021年11月3日,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3.63元/公斤(同比+8.36%),肉鸡配合饲料价格为3.67元/公斤(同比+8.58%)。饲料主要原材料玉米、豆粕等的价格在今年均迎来不同程度上涨,当前玉米粮库收购均价较年初上涨约9.07%;豆粕现货均价较年初上涨约8.15%,小麦现货均价较年初上涨约10.86%,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价格提升。饲料产品价格短期或维持高位运行,中长期看有下降空间。

成本管控能力仍是饲料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饲料原料中蛋白原料和能量原料的价格波动受各饲料企业决策者的密切关注,各企业饲料配方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影响饲料质量的前提下,最好方式就是采用性价比最高的原料。关注高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的发展,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是目前饲料企业的核心研发问题,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样可有效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此外,生产后的成本控制也是饲料企业关注的焦点,如在储存、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降低成本损耗。

4.2

中游:猪料高速增长推动饲料产量大增

饲料产量大幅上涨,猪料呈现高增长态势。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披露数据,2021年1-9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16.9%。猪饲料产量9508万吨,同比增长56.2%;水产、反刍动物饲料产量分别为1968万吨、104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2%、13.3%;蛋禽、肉禽饲料产量分别为2360万吨、669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9.7%、5.2%。

工业饲料总产量保持增长,增速逐渐放缓。中国农业科学院预计2021年我国饲料总产量为3.06亿吨,较2020年增长20.9%。长期来看,工业饲料普及率达到稳定状态后,总产量增速放缓,2025年工业饲料总产量预计达到3.43亿吨,较2020年增长48.9%;2030年总产量预计达到3.62亿吨,较2020年增长57.3%。


饲料生产规模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规模化生产企业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年产10万吨饲料的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509家增长到2020年的749家。这些企业的饲料产量占全国饲料产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41%上升至2020年的53%。今年由于生产成本高涨以及限电限产的影响,小企业经营困难,该类企业的退出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集中度。头部饲料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效应、产业链较长等优势将逐渐提升市占率。

4.3

下游:饲料需求总量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国内饲料需求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预测,2030年工业饲料需求达到3.59亿吨,较2020年增长53.2%,10年复合增速约3.7%。1)生猪饲料仍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2025年猪饲料消费量达到1.66亿吨,较2020年增长90.2%,2030年消费量达到1.79亿吨,较2020年增长104.8%,年复合增速为7.3%;2)肉禽饲料需求高位上涨,由于肉禽祖代引种量大,产能持续释放,预计2025年和2030年肉禽饲料消费量分别为9855万吨和9965万吨,未来10年复合增速为0.9%;3)蛋禽饲料需求低速增长,预计2025年和2030年消费量分别为3375万吨和3466万吨;4)水产饲料有较大增长潜力,未来特种水产养殖需求走强有望带动水产饲料需求长期增长,预计2025年和2030年需求量有望达到2291万吨和2494万吨;5)反刍动物饲料需求保持稳步增加,预计2025年和2030年消费量分别为1436万吨和1605万吨,10年复合增速为2.1%。

宠物:消费低迷致短期承压,国货崛起仍为投资主线

我国宠物消费市场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21年,受疫情及国内消费低迷大环境影响,国内宠物消费增速放缓,但随着养宠家庭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以及单宠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未来国内宠物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大量资本涌入宠物赛道,市场对于宠物经济的成长性青睐有佳,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头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板块高关注度料将进一步提升。

5.1

宠物消费市场增速放缓,资本关注度逐年提升

受疫情及消费低迷影响,我国宠物消费增速放缓,食品与医疗仍为最大养宠支出。《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宠物消费总体市场规模为2065亿元,同比增长2.03%。2021年,受疫情及国内消费低迷大环境影响,国内宠物消费增速预计进一步放缓。从消费品类来看,2020年宠物食品(包括主粮、食品、营养品等)消费占比为55.7%,同比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大的养宠支出品类;宠物诊疗消费是第二大支出品类,约占16.2%,较上年增长6.2pcts,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宠物行业资本关注度逐年提升。2014年后,随着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资本对宠物行业的关注度不断走高,2018年融资事件数量增长至55起。尽管融资事件数在之后有所下降,但融资金额维持了高速增长的趋势。2021H1宠物行业共发生25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共60.56亿元,预计宠物行业的快速扩张将持续吸引资本关注。从细分赛道来看,2020年国内宠物行业融资金额覆盖了绝大多数细分领域,但多数集中于宠物电商及用品等领域。未来随着资本的大力加持,我国的宠物产业链会更加完善,同时行业内也有望出现更多具规模优势的本土宠物企业。

5.2

养宠渗透率及单宠消费提升仍是宠物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人口结构变化推动养宠渗透率提升。2020年,我国城镇犬猫数量约为1亿只,较2019年增长1.7%,预计未来宠物总数的持续攀升将更多依赖于家庭宠物渗透率的提升。2019年我国家庭宠物渗透率约为23%,较2015年提升了约13pcts,但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生育率持续降低,老龄化及少子化趋势明显,城镇独居人口逐渐增多,人们对于宠物陪伴的需求在未来不断催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宠物陪伴以缓解精神上的孤独,而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家庭宠物渗透率,推动宠物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单宠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0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2万元,同比实际增长2.1%,一方面收入的持续提高提升了宠物主的整体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科学养宠观念的普及以及宠物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也使得宠物主在宠物医疗、智能用品等方面的消费意愿增加,宠物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020年我国单只宠物年均消费5172元,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7.00%,2017-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96%。根据statistia统计数据,2020年较为发达的美国宠物消费市场单只宠物年均消费水平约为1200美元,是中国的约1.5倍,我国单只宠物年均消费水平在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3

国产品牌加速崛起,本土宠企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提升

国产宠物食品品牌依靠渠道红利加速崛起。根据欧睿资讯的数据,2020年我国宠物食品行业中外资企业玛氏市场份额约为10%,在所有企业中占比最高。随着国产品牌充分发挥在产品性价比、营销渠道以及供应链上的优势,国产品牌已经出现崛起趋势。2020年我国宠物食品线上、线下渠道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7.2%、42.8%,宠物食品电商化趋势明显。国产品牌充分利用自身在线上渠道的营销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引流获得了营业额的快速增长。根据淘系全网线上销售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全品类品牌销售额排名前十名中共有五个国产宠物食品品牌,其中麦富迪超越海外品牌皇家名列第一。未来随着线上流量的逐步积累,头部品牌预计会进一步通过线下渠道提升品牌忠诚度,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消费升级促使国产品牌寻找差异化路线。随着宠物消费水平提升以及消费选择多样化,宠物主越来越注重宠物食品的营养成分,同时也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产品体验。宠物消费升级一方面意味着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的品牌将有更多业务增长机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多国产宠物品牌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位,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伴随国货崛起趋势,本土宠企将在资本市场更加活跃。随着国产宠物新品牌不断涌现,国货加速崛起,国内头部宠企也将在资本市场更加活跃。截至2021年10月,多家宠企已在IPO方面取得进展,预计未来有望出现本土宠企上市热潮,如宠物用品生产商天元宠物IPO已过会,拟募资5.9亿元;宠物食品生产商福贝宠物以及宠物牵引用具生产商源飞宠物目前已提交招股书;国内第一宠物食品品牌麦富迪的母公司乖宝集团也已启动上市进程,目前正处于上市辅导阶段;宠物连锁医院龙头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和瑞派宠物医院亦有登陆资本市场的计划。随着宠物赛道的潜力不断释放,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本土宠企受到资本青睐,国内宠企有望加速崛起。

投资建议

展望2022年,我们建议重点把握生猪养殖产业复苏和种业振兴两条投资主线,同时关注其他细分赛道龙头的中长期配置机会。


    (1)生猪产业链:推荐牧原股份(成本管控优势显著,确定性强)、温氏股份(经营回归正轨,弹性逐步释放),建议关注正邦科技(成本逐步改善,生产指标向好)、龙大肉食(全产业链肉食品加工企业)等。


    (2)种业:推荐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龙头、大北农(转基因育种研发实力突出)、登海种业(受益杂交玉米种业景气回升,转基因商业化有望受益)、荃银高科(背靠先正达,有望受益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等。


    (3)禽产业链:推荐圣农发展(白羽肉鸡产业链一条龙龙头,养殖业务降本增效,食品业务逐步发力C端市场,基本完成由0到1的建设)。


    (4)动物保健:推荐瑞普生物(产业链布局完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突出)、生物股份(以大单品带动整体的平台型企业)、普莱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动保企业)、科前生物(能够提供独特疫苗产品组合)、蔚蓝生物(酶制剂和微生态将成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等。


    (5)饲料:推荐海大集团(养殖综合服务提供商,多维竞争优势突出)。


   (6)宠物:推荐中宠股份(国内业务有望迈入十亿营收大关)、佩蒂股份(产能持续扩张,国内自主品牌有望突破)等。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二维码
维宠宠物导航网 电话:153-2012-0258 电话:155-0222-3953 邮箱:594036387@qq.com 地址:天津滨海新区烟台道15号办公楼5-506室

天津维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9 Inc.

 津ICP备19008835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