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兽医协会
张成
工作单位:邹平市长山镇畜牧兽医站 职称:兽医师 兽医行业工作时间(累计) 30 年 扎根屠宰线三十载 守护舌尖安全践初心 凌晨三点,鲁中大地寒意刺骨。邹平市生猪定点屠宰厂的检疫车间内,54岁的张成正手持检疫刀,在蒸汽弥漫的操作台前逐头检查猪肉胴体。灯光下,他佝偻着腰,将刀尖精准刺入猪淋巴结部位,眯起眼睛观察色泽变化,这个动作他已重复了11000多个日夜。三十年间,从青丝到白发,从普通兽医到行业标杆,他用半生时光在生猪屠宰线上筑起食品安全防线,更用十余项畜牧技术成果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一、刀尖上的坚守:三十载驻场检疫零事故 1996年,刚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毕业的张成,主动申请到新建的邹平生猪定点屠宰厂驻场。那时的检疫车间,血水横流、腥臭扑鼻,夏天高温逼近40℃,冬季冷风从铁门缝隙灌入,许多同行不到半年便选择离开,他却扎下根来。 “每片猪肉都牵着千万家庭健康,漏检一头就是犯罪!”2006年深夜,屠宰量激增的春节前夕,他在检疫中发现一头猪内脏呈现针尖状出血点。面对企业负责人“快过年了通融一次”的恳求,他攥紧检疫报告寸步不让,连夜将3吨问题猪肉全部无害化处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让他在三十年职业生涯中累计检疫生猪超100万头,检出病害猪1.2万头,始终保持着“问题肉零流出”的纪录。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他带着降压药住进厂区,连续87天坚守岗位。防护服里汗水浸透工装,护目镜在冷热交替中结满冰碴,却仍坚持完成每天2000头猪的复检。“张工在,我们吃肉就放心!”菜市场里大妈们朴实的称赞,成了他最珍视的勋章。 二、显微镜下的突破:技术创新解产业难题 “只会检疫不算真本事,要让整个产业链强起来。”在检疫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因缺乏科学知识,滥用抗生素导致兽药残留超标。为此,他跑遍全市23个乡镇,采集500份饲料样本,在简易实验室里熬过上百个通宵,终于研发出《生猪绿色养殖操作规范》。 “建个沼气池就能把粪污变废为宝,政府还有补贴!”2015年,他在长山镇推广粪污资源化技术时,遭遇养殖户王德发的抵触。连续半个月,他白天帮王家清理粪污,晚上拿着计算器算经济账:1头猪的粪污年收益可达80元,200头规模养殖场每年增收1.6万元。看着这个倔强的兽医满身粪渍却笑容满面,老王终于被打动。如今,该项技术已在邹平推广至85%的养殖场,年处理粪污200万吨,带动农户增收超千万元。 三十年来,他牵头制定《生猪屠宰检疫可视化操作规程》等企业标准6项,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3种,获得国家专利2项。其中“生猪疫病远程诊断系统”让养殖户通过手机上传病猪照片,5分钟内就能获得专家指导,使猪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这些成果累计减少养殖户损失1.2亿元。 三、田埂间的温度: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在邹平养殖户中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老张。”2018年寒冬,台风“利奇马”袭击山东,长山镇天蝠鸭业公司被淹,6万只鸭危在旦夕。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赶来,一边指挥抢运种鸭,一边联系抽水队。三天三夜的奋战,最终保住6万只种鸭。离别时,老康发现他嗓子哑了,发烧到39℃,这个五尺汉子顿时泪流满面。 “兽医的战场不只在实验室,更在老百姓的猪圈里。”他编写的《畜禽养殖技术100问》用方言配插图,被乡亲们翻得卷了边;自费开通的“畜牧120”热线,十年间接听求助电话2.4万次;带出的47名徒弟中,有12人成为省级技术能手。2021年,他推动建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200多户贫困户通过代养生猪年均增收3万元。 四、匠心无悔:银发照亮为民路 在他的家中书柜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职业日记,扉页上工整抄写着《兽医誓言》:“以专业守护生命,以责任捍卫安全。”这是1996年他第一天走上检疫岗位时写下的承诺。三十载寒来暑往,纸页早已卷边发脆,但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依然清晰如昨。 2022年寒冬,他在体检中被查出腰椎严重变形,CT片显示第四节腰椎几乎被磨成薄片。医生举着片子连连摇头:“必须立即卧床,否则可能终身瘫痪!”可第二天清晨,屠宰车间里依然晃动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他套着厚重的护腰,每一步都走得额头冒汗,手中的检疫刀却稳如泰山。有徒弟红着眼眶劝他休息,他却指着墙上“群众安心肉”的标语笑道:“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到退休倒计时呢!” 如今,他的白发成了行业里的“信誉证书”。菜市场里的大妈们认准盖着他检疫章的猪肉;养殖户的手机里存着他的号码当“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