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2025年10月15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金奖争夺赛的舞台上,我校农学院玉鑫“沃壤”团队凭借“合生元·耕未来——菌元协同谱写良田沃土新篇章”项目斩获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这是我校首次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学校获奖项目数也取得新突破。
从四月开赛到十月夺金,在历时校赛、省赛近七个月的赛程中,团队成员一边推进田间试验,一边不断打磨项目,常常是白日下地、深夜备赛,在科研与竞赛的双重压力下并肩前行。
这支由博士、硕士、本科生及国际留学生组成的团队,以“菌元协同”技术为核心,破解黄淮海地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韧性差等难题,用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扎实实践,诠释了新农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从土壤“痛点”到跨界“良方”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作物种类和品种过于单一,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微生物失衡、生态系统韧性差,且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作物抗性降低,导致周年高产稳产难以实现。”项目负责人王山聪博士道出了团队投身土壤修复事业的初心。
面对这一难题,团队跳出传统思路,从医学领域“合生元”概念中汲取灵感。“土壤健康就像人体肠道健康,只有微环境平衡,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团队成员提出“以菌促土、以元养菌”的思路,通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精准配伍,构建起“土壤合生元”技术体系,为退化的土壤“把脉开方”。

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前往试验田考察作物生长
“‘菌元协同’就像为土壤‘烹制’一道营养餐:益生菌是‘主菜’,益生元是‘调料’。只有二者巧妙搭配,才能激活土壤益生菌,帮助它们更好地安家落户、发挥作用。”指导老师邵瑞鑫教授用生动的比喻阐释了技术原理。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攻坚之路
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进行这个科研项目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实验平台和经费支持,为我们扫除了很多后顾之忧。这份支持是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研发的重要保障。”王山聪谈及此满是感慨。
然而,从理论构想到技术落地,团队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研发的核心难点在于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精准配伍”——每克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微生物个体,筛选出能与之协同增效的“黄金组合”犹如大海捞针。
“二者也绝不是简单混合,就像给菌找‘专属口粮’,必须精准匹配。”团队成员胡心如解释道。其间,“实验室有效、田间失效”的情况屡见不鲜,团队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砥砺前行。
这支源于农学院“玉鑫”实践团的队伍,组建成“沃壤”团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成员背景多元,从理论深厚的博士到实践经验丰富的本科生,沟通隔阂与思维差异在所难免。但在长达三年的共同奋战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

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在田间奔波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王山聪把握技术方向与项目进度,统筹全局,常在深夜实验室与成员深入探讨;刘贺埕、胡心如则化身“技术翻译官”,负责示范田建设与管理,还摸索出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刘宁戈、孟凡正等成员甘当“田间特种兵”,顶着近40℃的高温在大田里穿梭,负责关键数据的采集与验证;国际留学生Reda也从最初的语言不通,逐渐成为团队技术推广的“跨文化桥梁”。
从田间成果到以赛促研的蜕变
当实验室成果在田间结出硕果时,所有付出都获得了回报。“合生元”项目不仅收获了科研成果,更见证了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胡心如至今难忘在许昌麦玉科技小院的日日夜夜:“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的泥泞土壤,我们学会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队成员在试验田监测数据
这段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经历,让团队成员完成了从学生到“新农人”的蜕变。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在与土地、与农民的亲密接触中,培养了深厚的“三农”情怀。这份从土地中汲取的养分,同样滋养着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长。
备赛期间,团队将科研中的严谨带入路演的每一个环节:准备了300多个问题和多套路演方案,反复演练路演流程,精确到秒的时间控制。“那段时间,大家做梦都在背路演稿、练习问辩。邵瑞鑫老师常跟我们说‘凡事预则立’,让我们在决赛现场胸有成竹。”刘贺埕回忆道。

团队成员在会议室备赛现场
这场高强度的“集体攻坚”促成了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本科生温然从对土壤“零基础”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田间测定的技术骨干。“记得为了赶在雨前完成取样,我们从头天清晨奋战到次日深夜,靠头灯微光完成最后几个样点。这种历练让我真正理解,现代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而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创新火种的传承与延续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以赛促学、以研促创、以践促能”的育人体系。
在此背景下,农学院“玉鑫”实践团应运而生,逐步成长为集“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师生服务团队,成为学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缩影。
团队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科研能力训练与社会责任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科技小院”等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在科研训练中提升能力、在社会服务中锤炼品格。更令人欣慰的是,团队还致力于传承“新农人”精神。“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传帮带机制,让项目成为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实践课堂”。

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在比赛现场
2022年以来,团队共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1件、银奖4件、铜奖4件和省赛红旅赛道总冠军,挑战杯省赛特等奖1件、金奖2件,教育部教师短视频风采入围奖和河南省优质网络思政微课一等奖;培养本硕博学生作为第1作者发表中科一区Top期刊等学术论文31人次;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出彩河南人”、河南省优秀毕业生、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标兵”等省级以上荣誉33人次。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河南农业大学“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称号。
这一系列成果,是学校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强化过程评价与育人实效的集中体现,也彰显了农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中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的扎实成效。
展望未来,团队表示会继续深耕土壤健康培育,让新型技术惠及更多耕地和农民。“我们要让耕地更健康、作物更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王山聪语气坚定。
从实验室里“菌-元”互配,到田间地头“土壤焕新”,再到国创赛“金奖加冕”,玉鑫“沃壤”团队用行动证明:农业创新有无限可能。这群新时代农科学子正以青春智慧与实干精神,在广袤田野中续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