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宠国际

Dr.Kelly S.Swanson
伊利诺伊大学(UIUC)动物科学系和营养科学部(DNS)杰出教授
伊利诺伊大学(UIUC)农业食品和环境科学学院(ACES)营养科学研究院(DNS)院长
国际基因营养学专家
专注于研究营养干预对健康的影响,致力于揭示营养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和宿主生理机能。他的研究为预防人类和宠物肥胖及相关健康问题的饮食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宠物营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宠物营养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更引领了宠物食品行业的发展。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董事会成员
国际知名基因营养学专家Dr.Swanson带来了题为《小动物临床营养的前沿科学》的专题讲座。整场讲座分为三个篇章,分别聚焦于行业趋势、生物技术进展及宠物食品可持续性。本文为第一篇章,围绕宠物食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梳理,重点呈现Dr.Swanson对全球市场驱动、配方设计逻辑及功能性营养发展的深度解读。 小动物临床营养的前沿科学(第一篇章) 行业趋势与配方考量 全球市场与驱动因素:从“伴侣”到“家庭成员” Dr.Swanson指出,近几年全球宠物食品行业保持强劲增长,即使在疫情期间仍展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随着宠物逐渐被视作家庭成员,宠主对宠物食品的关注已从“饱腹”转向“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匹配”。 他认为,当下推动宠物食品产业持续发展的三大核心力量是: 健康与长寿需求 宠主希望宠物更健康、更长寿,推动了功能性与疾病管理型营养产品的崛起。 拟人化趋势(Humanization) 宠物食品正越来越接近人类饮食,从原料选择到标签信息,都体现了更高的标准与审美。 便利性与场景化 消费者追求简便、可携、可分装的产品形态,这对包装设计与储存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宠主在购买决策中最关注的因素包括产品的原料来源、功能宣称以及适口性体验等。 品种差异带来的配方挑战 在讲座中,Dr.Swanson提到犬猫品种的高度多样化使得营养配方开发面临复杂挑战。不同品种在代谢能力、疾病易感性及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制定精准营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遗传、体型与生理特点。 例如大型犬的关节问题、特定犬种的心脏或代谢风险、室内猫的肥胖与毛球问题进。配方设计应建立在科学证据与实际临床需求基础之上,而非简单的市场标签划分。 细分市场与处方粮定位——金字塔模型 Dr.Swanson指出,如今宠物食品市场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底层基础粮 满足日常营养需求; 中间功能粮 围绕体重管理、皮肤毛发、口腔健康、关节保护等主题不断细化; 处方粮位于金字塔顶端 是针对疾病期管理的专业营养产品,科学与监管要求最高。 他强调,处方粮不仅定位专业、监管与研究要求更高,而且其效用需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讲座中也指出,市场上存在若干小众或“话题性”细分(如无谷、鲜食、人食品级、生食、冻干等),这些虽受部分宠主欢迎,但并非在所有情境下都是首选,研发与宣传应基于科学证据与安全考量。 新产品开发:科学问题先于商业设想 在谈及新产品研发时,Dr.Swanson强调从纸面配方到可工业化生产并临床有效的产品,中间涉及多项必须解决的科学与工程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 食品科学与工艺适配性 配方在膨化、烘焙、湿制或冻干等工艺下的理化表现(吸水性、流动性、热稳定性等)会直接影响生产一致性与产品性状。   原料供应与可持续性 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供应链。 安全与污染物监测 原料的来源是否安全,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营养生物利用度 营养素能否被有效吸收,而不仅仅是配方表中的“含量数字”。 适口性与接受度 科学再完善,若宠物不吃,产品也难以落地。 产品一致性与保质期 特别是处方粮,需确保长期服用下营养稳定且安全。 处方粮研究:更高标准的科学验证 Dr.Swanson介绍,他所在的研究团队中,动物实验被分为两类:一是健康动物研究,用于普通粮验证;二是患病动物研究,专用于处方粮验证。后者难度更高,研究必须在真实疾病模型下验证营养干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重点关注: 毒理与安全性评估 消化率与代谢利用率 适口性、耐受性及粪便质量 临床功效评估(体重控制、皮肤健康等) 他指出,处方粮的最终目标不是短期见效,而是延长疾病动物的健康期与生活质量。 配方理念:营养素优先,而非“原料主义” Dr.Swanson强调:“宠物通过食物获取的是营养素,而不是单一原料本身。”市场上常见的“成分党”口号(如某一原料即带来万能功效)可能误导消费者,真正的配方科学应聚焦于: 原料的理化特性与工艺兼容性 新引入的原料在膨化、烘焙、湿制或冻干等加工过程中,其吸水性、流动性等性能会直接影响生产一致性与最终产品性状。 营养含量和营养质量 六大营养素的平衡与完整。 适口性与长期服用的接受度 配方的临床价值必须建立在宠物愿意吃的前提下,尤其是处方粮经常需长期喂用,口感与接受度至关重要。 产品稳定性与保质期的一致性 包装上宣称的保质期(例如 18 个月)必须对应真实稳定性数据,保证在整个保质期内产品的性能、营养成分与感官性状保持一致。 功能性成分的科学选用 对于功能性成分的添加,Dr.Swanson提出三维评估框架:科学证据(研究支持)—临床需求(兽医专家评估)—宠主接受度(成本与饲喂便利)。 他列举了几类有充分研究支持的功能性成分: 关节营养补充剂 如葡萄糖胺、硫酸软骨素等粘多糖类 以上两种成分也应用在萨沙产品中,并且不止两种,而是满足关节健康所需的五种全面粘多糖。 抗氧化剂 减轻氧化应激,支持免疫与慢病管理 线粒体辅因子 有助于代谢与认知支持 Omega-3脂肪酸 抑制炎症,改善皮肤与关节健康 益生菌、益生元与膳食纤维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他提醒,功能性添加需评估剂量、稳定性与功效数据,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实践建议:科学与临床的双向融合 在本篇章的分享中,Dr.Swanson对研发者与临床从业者提出了若干实践性建议: 以科学证据为配方与宣称的根基,避免被“天然”“人食品级”“无谷”等市场噱头盲目引导。   强化研发团队与临床之间的协同,确保产品设计能够回应真实临床需求并在使用中可操作。 重视从实验室配方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问题,关注原料理化特性、加工兼容性与长期一致性。 本篇为《小动物临床营养的前沿科学》系列讲座的第一篇,总结了宠物食品行业的主要趋势、配方科学的核心逻辑及功能性成分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第二篇中,Dr.Swanson将分享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微生物组研究如何推动“精准营养”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