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
4月底的时候,我们撰写了《捡鸟高发季正式到来,野生雏鸟应该怎样救治和安置》一文,为大家介绍和分享了什么样的雏鸟需要救助,救起来的雏鸟应该怎样安置和喂养。算算日子,那时候救助的雏鸟现在也应该齐毛会飞了,那么接下来,放归就成为了较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了。
由于绝大部分野鸟都没有经过驯化,并不适合长期人工饲养,而且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几乎都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或“三有”动物,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私人也不允许饲养。所以临时进行救助后,通常都要考虑后续放归事宜。
什么叫放归?放归跟“放飞”和“放生”不一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是随便扔出去让其飞走就可以。这篇文章我们就分享一下野鸟放归之前要做的事,还有放归地点、时机的选择。 首先,救助者需要先进行判断所救鸟类是否适合放归。一只鸟能在野外存活的基本条件是它的健康度必须等同或优于同龄的野生个体。如果当初是因为有伤病才救助的雏鸟,在放归之前必须要保证其已经处于彻底痊愈、完全健康的状态。 羽毛是否完整无缺损?体重是否达到正常区间?爪子的抓握能力是否正常?听觉、视觉是否敏锐?进食和排泄有无异常?这些都是放归前的必要检查项目。还有些野鸟救助时实施过手术,体内有人工材料的组织或器材,这种情况通常不适合放归。 举个例子,我个人在去年4月份救助过一只断腿喜鹊,它的腿部至今仍然有一根长长的钢钉无法取出,这种情况就不适合放归,因为理论上未来有可能发生排异或过敏反应,所以需要一直保持监护和观察。 确定野鸟体格检查和行为观察都通过以后,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野化训练了。野化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能确保小鸟放归后能够有自主觅食、找水的能力;二是避免过于依赖人类,对人这个物种提高警惕和戒备。拥有这两项能力的野鸟才能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之道,否则就算放归了也不会存活太久的。 野化训练,需要将小鸟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继续生活在小笼子里肯定不行,需要搬进很大的笼子或者经常放出笼子在房间里自由活动(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笼养的小鸟一般都是在撞针水壶或小水盆里喝水,野化训练时要撤掉这些小水碗,更换成洗脸盆或大的整理箱、托盘,要让小鸟通过水面的质感和光线折射来认识水源,而不是通过水壶或水碗的形状来判断。 分布在我国城市和城郊地区的野鸟大都是杂食性的,野化训练时要撤掉平时固定用的小食盒,把食物分散放在大笼子或者野训房间的各处,坚决杜绝继续手喂的行为,让小鸟饥饿时能自主寻找食物。 如果救助者担心活虫放在房间里爬得到处都是,可以把活虫放在防逃逸的食盆里,在房间里多个角落摆放,并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扫,以免虫子逃出去钻进犄角旮旯里羽化。 野鸟在自然环境下可能会遭遇天敌,救助者在野化训练期间可以适当对小鸟进行“惊吓”,例如用工具在空中无规则挥舞、敲击家具发出声响、人为对野鸟进行追逐等。需要注意程度适中、循序渐进,以免小鸟还没放归就先吓出毛病来了。 当小鸟学会自主寻找食物和水,并且对环境刺激拥有戒备心,学会了怕人后,就可以寻找放归地点了。放归地需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在自然分布区域内,二是要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发达地带,三是选择生存资源丰富的自然生境。 放归时先把小鸟抓进遮光的小笼子或者航空箱,到达目的地后打开笼门让它自己走出来飞离,不要试图唤回、跟踪或继续投喂,给它完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