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萤萤管理咨询
亚朵酒店里挤满 “偷偷开房” 的成年人,成了互联网热议的现象 —— 有人为躲家庭琐碎,有人为寻找独处空间,有人为逃离 KPI,花几百块就能在 20 平米的房间里短暂的退出社会系统,给自己充个电。
把这事儿放到宠物行业看,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当代宠主也在疯狂寻找「养宠结界」—— 一个能卸下养宠焦虑、给毛孩子和自己同时补给的空间。
年轻人小冉合租的 15 平房子里,连放猫爬架的地方都没有,给猫剪指甲得在床边狭小角落冒险操作;中年宠主李姐下班回家后,厨房要做饭、客厅要辅导孩子,只能把患有关节炎的金毛单独关阳台治疗,满是愧疚;新手宠主小宇跟着短视频学给猫洗澡,结果猫应激乱尿,还被室友抱怨把家里弄乱……
这些焦虑的本质是:
当代人连自己的空间都稀缺,更别说给毛孩子的「专属养宠空间」了。
合租的卧室要共享,公司的工位堆满工作,连咖啡馆都成了商务洽谈场 —— 养宠要么被压缩在逼仄角落,要么就得承受外界压力。
亚朵的核心是提供「高性价比的第三空间」:私密、有温度、能自我修复。宠物行业里,也在冒出来类似的 “养宠结界”。
1. 「宠物友好空间」:双重补给的 “养宠乌托邦”
上海某宠物乐园周末总是挤满人:一楼是宠物泳池、互动草坪,毛孩子能撒欢;二楼是宠主休息区,有咖啡、沙发,还有养宠知识小课堂。宠主王女士感慨:“在这儿,我能看着狗玩飞盘,自己安心回工作消息,不用在家边盯狗拆家边加班。”
这类空间解决了「养宠的割裂感」:在家养宠是责任(要照顾、要收拾),在宠物公社养宠是享受(有专业人员协助,自己也能放松)。
2. 「宠物医院 + 休闲」:把 “看病” 变成 “养宠充电站”
杭某宠物医院的候诊区,不像传统医院般冰冷:有宠物互动角放着猫爬架、逗猫棒;给宠主准备了按摩椅、免费茶饮,甚至还有养宠读书会。一位宠主带猫看病时,等报告的半小时里,不仅学了老年猫护理,还在按摩椅上歇了会儿,“感觉不是来看病,更像来充了个电”。
这就像亚朵的 “深夜粥到”“属地化早餐”,把 “功能性服务(看病 / 住宿)” 变成了 “情感化补给(学习养宠知识 / 获得放松)”。
3. 「社区宠物驿站」:高性价比的 “轻养宠解药”
北京某宠物驿站提供 “日托 + 轻护理”:花 30 块,能把狗放在驿站 2 小时,有专人陪玩;再加 20 块,能给狗梳毛、清洁爪子。对上班族而言,“下班前送狗去驿站玩,接时顺便做清洁”,比送宠物店寄养划算,还能让狗多社交。
这和亚朵 “200 元淡季房” 逻辑一致:用高性价比解决「养宠小负担」,让宠主 “低成本享受养宠乐趣”。
背后的商业逻辑:「情绪价值」才是核心
亚朵能火,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的酒店,而是提供了「可控的自由」:不用维护关系、不用履行责任,能让人们暂时 “做自己”。宠物行业的 “养宠结界”,核心也不是 “服务多专业”,而是提供「养宠的情绪价值」:
就像一位宠主说的:“在宠物公社看到别人的狗也拆家,突然觉得自己家狗不那么讨厌;听医生讲猫应激很正常,才知道自己不是最差的铲屎官。”
宠物行业的 “第三空间” 还在萌芽,但需求已十分明确:
未来,会有更多「宠物 + 咖啡」、「宠物 + 运动」、「宠物 + 社交」的复合空间出现。
就像亚朵重新定义 “酒店不只是睡觉的地方”,这些空间也在重新定义 “养宠不只是喂饭、看病”—— 而是 「生活方式的补给」。
对宠物行业从业者而言,抓住「宠主的情绪需求」,比单纯卖产品、做服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人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宠物服务,而是能让自己和毛孩子都舒服的角落。
这,或许就是宠物行业的 “亚朵式机会”。